我是點綴用的

《除了死,都只是擦傷》閱讀筆記:百萬暢銷書編輯的六個工作哲學

《除了死,都只是擦傷》百萬暢銷書編輯的六個工作哲學

目錄

本書作者 箕輪厚介,是日本多本百萬暢銷書背後的催生編輯,本書標題《除了死,都只是擦傷:一個狂熱編輯的革命工作哲學》也很好的闡明內容簡介。

全書共六個章節,每一章節講一個在職場上有利於生存的主題,因為主題明確,本文將以各篇章的主軸作為目錄,分享箕輪厚介成為暢銷書編輯的人生哲學。

本書閱讀通順,即便作為休閒讀物也推薦從圖書館借來一看。

關於思考

若凡事都要符合前例,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。

做一件事時,如果有前人的例子當範例標準,我們通常會循規蹈矩的遵循著前人的做事方法,這不僅是因為前人走過的路,我們複製成功經驗就好,有時候還因為這些是『規矩』。

但是作者箕輪厚介不一樣,他不在乎他人眼光,大學之前就敢獨自一人前往歐洲旅行,然後就發生常見的故事:弄丟他的護照。大學之後去印度旅行,還被騙進無良店家慘遭監禁。

這些差點客死他鄉的故事對作者來說,當然會有恐懼,但是他逃出來後第一件事居然是找個網咖,把整件事的過程寫在部落格上,他覺得他一心想傳達過程的興奮程度,甚至超越了恐懼程度。

編輯這份工作和善惡倫理無關,我們只是把自己無法壓抑的偏愛和狂熱,灌注在作品上傳達給世人。

我自己覺得但凡是能出書講述自己故事,還要能夠讓讀者有共鳴的人,說真的,要不是有點毛病好像還不夠狂。

本章節(第一章)講述的是思考的方式,作者一直強調,如果以一成不變的邏輯來做事的話,是創造不出超乎預期想像成果的。

他當編輯時的奇葩事蹟包含:把暢銷書改編成漫畫時,大改設定卻未告知原作者、要在書店辦游擊簽書會卻未告知該書店(箕輪厚介:天底下哪有事先聲明攻擊目標的游擊隊啊?)

做別人不敢做的事、說別人不敢說的話 可能就是作者能在茫茫上班族海中,做出成績差異化的原因吧,有時候行事風格到底是「狂熱」還是「問題人物」,可能就是一線之隔的認定吧。

關於賺錢

如果你以為良好的環境是靠別人施捨的,那你一下子就會被淘汰。

本章節(第二章)說的是賺錢的本事。

作者箕輪厚介是受雇於出版社的上班族編輯,但是他還有經營自己的網路沙龍編輯室的副業,也因為在副業這塊有些成績以及名氣了,所以有一些媒體有出過報導,有些人看了報導很羨慕他的公司,認為一定幻冬舍是個風氣自由的公司,而且有開明的好老闆才可以有這樣的機會。

針對這一點,箕輪厚介很直接明了地說:

凡事都想得這麼簡單的人,走到哪裡都無三小路用。

箕輪厚介現在任職於幻冬舍,據他自己的說法,他說:

我第一天去上班,甚至懷疑那裡是不是剛死過人,不然辦公室的氣氛為何如此緊張?也有人半開玩笑地說,幻冬舍的舍,應該改成社畜的社才對。

幻冬舍的出版品在過去,以文藝與藝術方面見長,箕輪厚介認為,公司在商業書籍這一塊沒有特別突出的作品,所以他推動了一個商業書籍品牌的成立,品牌每個月要出一本新書,為了這個計畫,他可以說是拚了命地工作,成就是新品牌成立一年後銷量就突破一百萬冊。

箕輪厚介靠副業賺的錢,比本業多了 20 倍,在這一章節,他強調的是必須要掌握金錢和人脈,養成信賴且互利互惠的關係,讓老闆知道你可以提供的價值才是最理想的作法。

現在這個時代,很流行斜槓與個人品牌,而箕輪厚介在 2017 年左右就開始做這件事,他也認為副業發展的應該是增加你可以提供價值的知識。

在未來,一人身兼數職可能會稀鬆平常,所以在假日到餐廳打工,這種用時間換金錢的副業一點意義也沒有,專注本業、培養自己的實力才是最應該要做的。

關於名聲

未來幾乎所有的生意都會宗教化。沒本事招募信眾的人,做生意絕對無法大賣。

在前面的第二章中,箕輪厚介認為副業應該要經營自己的品牌,因為有了自己的品牌才有影響力,也才會有人脈和金援。每個人都是獨立的,只有創造出不一樣,才有可能脫穎而出。

當箕輪厚介開始嶄露頭角後,有人說他像是在搞宗教斂財一般,只有信徒會買他編輯的書、加入他的箕輪編輯室。

我就實話實說,也不怕你們誤解我的意思,未來幾乎所有的生意都會宗教化。沒本事招募信眾的人,做生意絕對無法大賣。

為什麼我說生意會宗教化呢?原因有兩點,第一是現代人越來越孤獨,第二則是物欲已經無法滿足大眾了。

隨著科技的進步,現代人人手一台智慧型裝置,以前闔家一起觀賞電視的年代好像逐漸銳減,在這樣的機緣下,每個人都在網路上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群、討論區。

在箕輪編輯室裡,箕輪厚介只是一種『象徵』,他提供了一個空間,讓那些認同他的人聚在一起,這樣說好像的確跟宗教沒什麼不一樣。

第三章說的是如何建立名聲,箕輪厚介認為,替自己留名也是工作的一部分。

例如,辦完一場箕輪編輯室的活動後,他會跟負責人說應該要寫一篇有趣的文章或是安排媒體採訪,告訴大家要辦一場上千人的活動背後的辛酸苦辣,這也是打響名號的一種方式。

因為要做個人品牌,建立名聲就是必要之舉,不要害怕說出自己的理想

你要讓大家願意參與你的企畫,讓他們甘心成為實現活動的推手。沒有這種能力,就沒有人會跟隨你。

剛開始箕輪厚介會跳槽到幻冬舍(現職),也是因為他還是菜鳥編輯的時候,就敢跟幻冬舍的社長見城徹邀稿、幫他出版書,真的是出生之犢不怕虎,也是因為這次的經驗,他受到某些媒體的採訪,開始一步步擴大自己的名聲,才有了後來的他-暢銷書編輯箕輪厚介。

關於行動

在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,前人的成功經驗不僅毫無參考價值,甚至還會蒙蔽你的視野。

因為成立商業書的新品牌,每個月都要出版一本新書的壓力下,箕輪厚介給作者的撰稿時間少的可憐,截稿期限快到差點逼瘋許多作者。因為以別人趕不上的速度出書,箕輪厚介做一本書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分之一、出書的時間比別的出版社快五倍,在這樣的情況下,產能當然也就是別人的好幾倍。

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差很遠的,第二名跟一百名就差不了多少。唯有當上冠軍的人,才有機會在媒體上露臉。

採取行動是很重要的,但是重點是,要馬上去做。

如果是想要等著前輩退位後可以接著上位,這種想法是不會成功的,如果不確定熱情在哪裡,那就多方嘗試。但是多方嘗試不是什麼領域都去碰,結果卻什麼領域都不精通,先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,並在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,才有橫向斜槓的本錢。

多動力的本質,不是叫你到處沾醬油,而是要你先在某個領域攀上頂峰。你要在某個領域先成為第一,才有橫向發展的空間,其他領域的高手才會找上你。

除了採取行動外,做出數量也很重要,因為每個月都要出一本書,把自己逼到極限之後,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。

箕輪厚介每天都有演講,剛開始的時候還鉅細靡遺的準備,小抄寫的一應俱全,但是那是在一個月只有一場演講的情況下,才有可能的奢侈準備。

如果每天都有演講,根本不可能有空閒時間準備,所以他現在都靠臨場發揮,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(而且緊湊)的經驗磨練,所以能力大幅提升,如果每個月只需要講一場,雖然成果也會維持得不錯,但是可能就會少了穩健台風的暴風成長。

讓自己處力壓力之下,雖然難所避免會有失敗的時候,但是累積了眾多經驗之後,那些只有平均經驗的人贏不過他。

如果只負擔自己勉強完成的工作量,是無法成長的;讓自己處在負荷不來的情境之中,才有突破巔峰的成長可能性,如果沒有危機,就不會進步。

關於人際

有能力拿出成果的變態,比無能的好人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。

本章節說的是在工作中,人際關係的維持除了要做到誠實以待外,要能有讓對方可以毫無保留相信你的能力。

因為箕輪厚介是編輯,以編輯來說,要讓作者完完全全相信你,作品才有意義。因為他做的書籍大多是商業類別的訪談、採訪形式的書,如果作者語帶保留,講話只講五成,那這本書應該沒有特別之處,沒有特別之處也就不會有銷量了。

箕輪厚介認為,要讓作者卸下心防,身為編輯的自己就要先主動卸下防備,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先展現出來,不管是個性上的缺點還是糗事,都先展露出來。

但是這麼做是為了展現誠實,讓對方覺得在與你說話的時候,他可以盡情地做自己,而不是什麼事都要對作者鞠躬哈腰,像個小弟一樣。

箕輪厚介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書做好,讓書大賣,所以在這點上,他跟作者應該要是對等的關係,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,是同一條船上的戰友,而不是主人與僕人。

但是在保持對等的合作關係之下,也不要害怕衝撞,一本書即便在撰稿階段寫到了十成的內容,最後完結成冊也只會留下八成左右的內容,所以不要害怕去打破砂鍋問到底,如果可以問到十二成的內容,最後完稿的精華可能就會將近十成。

過度敬重對方的後果,就是只能問到千篇一律的回應,對方的回答也不會超出某個範圍。當編輯的不能自己消音打碼,要知道編輯是讀者的代表,不是作者的粉絲。

如果礙於人情事故,最後書的銷量很慘澹,雙方的關係不管有多親近,未來繼續合作的可能性都不大,合作的過程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或白目也沒關係,書賣得好才能超越編輯與作者的關係。

箕輪厚介一開始也是先幫幻冬舍的社長見城徹出書,然後才跳槽到幻冬舍的,只有先把本業(編輯)做好,交出成果後,才有後續可以建立的「人脈」。

關於生存

努力工作的人贏不了熱衷工作的人。

本書最後一個章節說的是如何找到熱忱,做一件事情有沒有熱情,除了會讓結果改變以外,其實外人也看得出來。

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非常重要,在箕輪厚介編輯的書開始小有名氣以後,被問過不少行銷跟銷售的策略,但是箕輪厚介單純是做自己想知道或有興趣的書。

像我對健康書沒興趣,死也不會去做,健康書賣得再好都一樣。

他是真的喜歡自己做的書,所以整體封面設計乃至書腰的內容,都是放上他覺得喜歡或覺得這樣很有趣的資訊或內容,設計風格也是他自己喜歡的。

正因為如此喜歡自己辛苦孕育出來的書籍,箕輪厚介覺得每一本書裡,獲益最多的絕對是編輯而非讀者。身為讀者,我們只要付了錢,就可以用輕鬆的姿態來閱讀一本書,但是編輯是花了幾天幾夜辛苦的傾盡所有,才有這樣的成果。

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的這種「自由」,也是要依靠金錢來維持的。如果用公司的資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,卻無法創造出收益,那公司遲早會倒,或者在此之前員工會先被通知滾蛋。

箕輪厚介不僅喜歡自己做的書,他也貫徹地去實踐這些書中提到的精華。

他成立的商業書品牌 NewsPicks Book 以《多動力就是你的富能力》當作第二波主打,本書不僅大賣,箕輪厚介自己也身體力行去實踐多動力,

所謂的多動力不是指到處沾醬油的意思,而是選擇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,去做自己會感到雀躍的事。

正是因為這樣的實踐,箕輪厚介把自己逼到忙到要絕望的境界,促使了他與 NewsPicks Book 的成功。

努力贏不了狂熱這個道理,也適用在其他工作上。關鍵在於,你對眼前的工作有多少熱忱?有多大狂熱?在真正的狂熱面前,戰略與知識都相形失色。

如果想找到自己熱衷的事情,就得先積極採取行動才行,盡量多方嘗試,先從小地方累積經驗,累積多了,才知道哪些事情值得我們去付出。

人生就是一場旅行,在旅程中尋找自己熱衷的事物。要找到值得付出一切的事物不容易。
你擔心的風險,其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。
人生就像連續劇或角色扮演遊戲一樣,所有失敗和麻煩都是替故事增色的要素。

整體後記

之前看過箕輪厚介的兩個訪談,覺得他真人上節目挺靦腆的,可能會跟書中給人的形象略有不同。

本書對我而言算是類工具書,雖然目前還沒有看過其他同是箕輪厚介編輯的書,但是從大綱簡介都可以看的出來,這些書籍存在著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法,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,也不是空泛的大道理,說中所說的都是真實經驗與經歷。

也的確很符合箕輪厚介自己說的:我純粹是替別人解惑而已

箕輪厚介的成功,我覺得某部分來說,或許跟他的工作是業務性質給了很大的幫助,他經營副業,卻也為本業的公司帶來幫助;他的性格不受拘束,也有幸得到貴人的相助。但如他自己所說,有貴人相助也是因為他自己先付出了相當的努力。

反思自己的話,在工作中一定也有倦怠的時候,但是如果只是空洞的抱怨是沒有幫助的,將這些轉換成動力來付出行動,絕對比怨懟生活來的有意思。不過也因為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所以對我來說,本書才會是類工具書。

此外,本書翻譯的口吻滿口語化的,不知道有沒有超譯,但是整體的閱讀體驗很流暢。能感受到作者衝撞體制的熱血,畢竟他是身體力行的去做。

最後,推薦本書給至少有一點工作經驗的人看,在閱讀體驗上我覺得會比較有共鳴。雖然沒有限制身分也都能夠流暢閱讀,但是有些事情真的是要同為社畜才會比較能夠感同身受

附錄:本書提到的人物(與他們的著作)

瘋狂的編輯都與瘋狂的人物合作

見城徹 – 幻冬舍社長,有「日本暢銷書之神」的稱號。
📖:《編輯這種病: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》《讀書這個荒野》

堀江貴文 – 行事風格很 “獨特” 的日本 (前?) 企業家
📖:《多動力就是你的富能力》

前田裕二 – 日本直播平台 SHOWROOM 創辦人
📖:《筆記的魔力》

佐藤航陽 – 日本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老闆
📖:《金錢2.0:從賺錢到提升價值,在新經濟體系下,重新找回人生的初衷》

落合陽一 – 抬頭很多的超級天才
📖:《超AI時代的生存戰略》《2030工作地圖》

井川意高 – 日本第三大製紙業者前社長,挪用公款賭博輸光新台幣 41 億
📖:《從東大到監獄的歷程》(日語)

留下第一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