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作者是網路新聞平台 Axios 的三位創辦人(Jim VandeHei、Mike Allen、Roy Schwartz) 。
Axios 成立於 2017 年,透過簡潔、有效率、節省閱讀時間、同時又對理解內容有幫助的文字而聞名。
他們稱這叫聰明簡潔溝通法(Smart Brevity)。
本書共三大章節(Part),第一章節介紹何謂聰明簡潔溝通法;第二章節說明如何使用;最後一章節展示了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,如何透過聰明簡潔溝通法來提升效率並且快速達成目的。
全書精煉易讀(否則作者豈不是自打嘴巴),本文節錄我認為對我而言不可以再犯的行為、以及過去沒有意會到的新觀點來提醒自己與學習。
什麼是聰明簡潔溝通法
聰明簡潔溝通法是一套有四個核心的系統策略工具,可以讓思考更敏銳、溝通更明快,並為自己和他人節省時間。
這四個核心是:
- 強大的「引子」(tease):標題用字要簡短,但吸引力強大。
- 有力的開場,也就是「導言」(lede):告訴目標觀眾一件他不知道、想知道、應該知道的事。
- 背景脈絡,也就是「為什麼重要」:說明為什麼重要,以至於目標觀眾需要知道。
- 給讀者選擇,讓他們可以「了解更多」:不強迫別人接收過多資訊,如果他們決定要深入了解,接下來的內容應該要讓他們覺得值得花時間閱讀。
然後,不管你要說什麼,都要試著在手機的一頁畫面中完成以上所有事項。

聰明簡潔溝通法的誕生
在過去,記者寫了長篇大論把報紙塞滿,絕大部分人看了開頭,少部分人看了幾段內文,只有親友團會讀完整篇文章。
但是網路開啟一個新世代,甚至改變了一個時代。
在 2017 年創辦 Axios 的時候,作者是這麼說的:我們自問:如果我們要建立一家媒體,根據消費者想要什麼、而不是記者或廣告商想要什麼來經營,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家媒體?
答案很明顯:新聞和資訊不只要聰明,還要簡潔、有效率。擺脫不必要的雜訊(像是自動播放影片、彈出式視窗廣告、冗詞贅句),按照大腦想要吸收資訊的方式寫作。還有,可以在智慧型手機上閱讀的新聞。
我們要告訴讀者新資訊,還有「為什麼重要」,給他們選擇「了解更多」 的權力。但是,如果他們選擇只讀200個字而不繼續深究,我們就要讓這 200個字成為讀者所讀過最有力、最有用的200字。
聰明簡潔溝通法的做法
- 列出你一定要講的重點。
- 如果可能,把重點縮減到只剩一、兩點。
- 確定這個重點、細節或觀念必要嗎?如果必要,有沒有更簡單的表達方式?
- 能刪就刪。
標題要搶眼
標題很重要,但是也不能太長,尤其進入手機優先的時代之後,如何讓標題簡短卻足夠吸睛,也是一道難題。
作者說大部分人在這一方面小心翼翼,想想也是情有可原,少一步沒人會點進來看,多一步會被說成是農場標題……
不過作者認為主旨、標題和第一行是最重要的,必須抓住讀者、誘惑讀者、吸引讀者。
想知道你的標題是否吸睛,一個萬無一失的檢驗方法就是自問:要是沒寫下這個標題,你會讀嗎?

條列重點,但是不要太多
能夠接收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,人的注意力也越來越不集中,一個長影片、一集 Podcast、一場會議下來,能夠記住的觀點能有幾個?
作者認為,如果能夠記住一個觀念,那就是賺到。
如果是動態演講,可以在開場與結束的時候提到:「如果你只能從這場演講記得一件事……」
在這本書,作者希望讀者能學到的一件事是:學會如何找出並宣傳你想要人們知道的一件事。
如果是文字,要條列重點,且盡量縮減到只剩 1、2 點,而不是一堆堆的文字。
並且按照重要性寫,因為第一點最容易被記住。
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這麼做?想想你自己的閱讀習慣。你真的會把每一封電子郵件從頭讀到尾,或是逐字讀完一份報告嗎?當然不會。
粗體字標題的重要性
本書的每個章節幾乎都有「為什麼重要(Why it matters)」,這個段落被稱為「點題」(Axiom)。Axios 網站的幾乎每篇新聞都有「點題」。
每一個「點題」都像是路標,告訴讀者他們在哪裡、以及要往哪裡去。
點題應該是直接的陳述,增加並提出觀點,告訴讀者接下來的段落為什麼重要。
同時,讀者也可以根據這個來判斷,接下來的資訊我是否有興趣知道?我想要接著讀下去嗎?
點題也是用來開啟最重要的重點的方式,所以才要用粗體字標示。

用字要精確
一位資深的地方新聞編輯曾對我們說,你絕對不會把香蕉叫做「⻑型黃色水果」,可是我們寫作時卻老是幹這種事。
作者是記者出身,在報紙的時代,需要填滿版面;而在現在的網路時代,人人都在強調 SEO 重要性的時候,網站的留存率也是一種指標,目的就是要為了要讓點進來的人多留一點時間,或者也是為了要展現「專業度」,文章用詞總是看起來很「複雜」。
你絕對不會告訴另一半:「由於破紀錄的高溫籠罩⻄部與南部,最高溫度飆到接近(華氏)三位數,我要用一下附近的冷氣。」絕對不會這麼說! 你會說:「天氣好熱,我要進室內。」
除了不要賣弄專業,盡量把文字或形容詞簡短意外,也要避免模糊的文字。
例如「幾乎任何事都可能發生」這句話,因為這句話沒有提供任何訊息。
作者說,應該是要寫發生了什麼事,它是「規畫好」,或是「列入考慮」,或是「討論過」?它是「恐懼」、「希望」或是「意料中」?
以上任何一點都比「幾乎任何事都可能發生」來的有用。不要用模糊不清的內容浪費別人的時間。
整體後記
在「如果只能記住一個重點」那邊滿有共鳴的,記得以前學過一個方式,簡報的最後一頁千萬不要放 Thank You,放 CTA(Call to Action)、甚至是一句話再自我介紹一次,都比放 Thank You 來得好。這其實就是開頭先說一遍重點,最後再說一遍呼應的作法。
另外就是,說重點很重要,但是該如何在表達重點之餘,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我的情緒思考給對方知道,我覺得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在事實根據的理性中,視情況與場合,加入一些感性的故事因素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表達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