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點綴用的

《莊家優勢》閱讀筆記:理解變異數,認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

《莊家優勢》讀後心得:理解變異數,認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

目錄

“Winner winner , chicken dinner!”
「大吉大利,今晚吃雞!」

2008年,電影《決勝21點》上映後,這句話逐漸成為流行語,相信不少人應該都聽過對吧?

本書作者 馬愷文(Jeffrey Ma) 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《決勝21點》的主角原型(作者本人也有在電影中客串一角),《決勝21點》是一部講述 麻省理工學院 的 「21 點小組」利用算牌技巧,並靠著多人分工合作的配合,從各大賭場贏得好幾百萬美元的故事。

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教我們如何在賭場贏錢,而是作者的經驗集大成(不論成功或失敗)。

原文書於 2011 年出版,雖然過了 11 年(本文初發布於 2023 年),看似久遠,但我認為有些價值觀,即使放到現在,依然都適用,以下會挑幾個我覺得不錯的章節觀點來作為心得分享。

統計的信仰:21點賭局的致勝策略

本書的第一章就帶出了「失敗」的經驗:五分鐘就輸了十萬美元。

先簡單說明一下,21 點的遊戲規則以「牌面」來說,2 ~ 10 點的牌以牌面點數計算,J、Q、K 則計為 10 點,A 可以視情況為 1 點或 11 點。

最最最簡單的規則就是玩家比莊家更接近 21 點、或是莊家爆牌(超過 21 點)。

算牌技巧簡單來說,是利用數學及統計學的分析和公式運用的一種策略,每一個發牌的情況可以對應到不同的策略,這些策略的最終目標都是:比莊家先拿到接近 21 點的牌(當然了,絕對不能超過 21 點)。

然而,即使透過公式來算出自己有 60% 的贏牌機率,那麼莊家還是有 40% 的贏牌機率,贏錢是紀律,輸錢也是合理--畢竟莊家就是有贏的「機率」。

作者在書的第一章就寫出自己信心動搖的契機(五分鐘輸了十萬鎂),讓他不斷回想到底是哪一步做錯了,又或者是--數學終究行不通?

在那次的挫折之後,作者進行了覆盤與反覆練習。

對作者來說,21 點的規則沒有改變、數學與統計學的公式沒有出錯,所以如果在此刻放棄,就等於放棄了自己過去所有的努力--包含和隊友一起的努力。

此時的他已經大學畢業,會利用週末與 21 點小組成員飛往各個城市征戰各大賭場。

至於平日?平日作者在金融界有一份『正經工作』。

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做選擇權(Option)交易的公司,選擇權是一種在未來的特定日期或之前,以特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。

能夠影響選擇權價格的因素有很多,就像其他的金融商品一樣,很多原因都可能影響價格,這些因素就是「市場的波動性」。

不過,數學跟統計學是有邏輯的,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卻不是。金融商品的交易一樣可以透過數學與模型來獲利,但這樣的方法一旦遇到大的市場波動就會失靈。

作者當時遇到的是 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,從那時開始,他就思索了他對這個行業的信心,最後選擇了離職。

但是他也因為有了在金融領域的工作經驗,獲得了幫助他人生的觀點:「莊家優勢」必備的三個基本原則。

莊家優勢必備的基本原則

第一條原則:了解變異數。

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,變異數是:「在機率論及統計學中,描述一個隨機變數的離散程度,是隨機變數與其母體均值或樣本均值的離差的平方的期望值。」

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變異數的情境,其中一位是利用數學、統計學建立系統,在運動彩券市場裡贏得數百萬美元,後來還開創了賭局的諮詢事業的『鮑伯博士』--鮑伯.史托爾(Bob Stoll)。

鮑伯博士在大學進修統計時,教授介紹他認識另外一位(Dr. Mike Orkin)博士,Orkin 博士當時設計了一套系統,鮑伯博士每週會與 Orkin 博士討論這些球隊的表現與變化,因而演變出了「運動賭博的技術分析」。

於是鮑伯博士靠著運動博弈的技術分析,開始在著名運動刊物投書,因為有這層宣傳,也開啟了他的賭局諮詢事業。

作者在變異數這裡舉例的鮑伯博士例子是,雖然鮑伯博士的事業很成功,但是他也曾經「失靈」過。

在 2007 年,鮑伯博士有一段時間的成績是:5 勝 32 敗,因此還收到一堆客戶寫信來臭罵

鮑伯博士說:「問題在於,一般人就是不懂變異數。不能因為我在三十七場賭局中輸掉三十二場,就突然認定我的方法不管用。」

後來的三個禮拜,鮑伯博士的成績是:38 勝 7 敗。

作者認為,不管是玩 21點,還是做生意,就算當下是順風的情境,最後還是有可能會輸、會賠錢,這時候要有的心態就是面對它、擁抱他,並且保持冷靜。

不管你賭的是21點或運動項目,或者你一點也不打算踏進賭場一步,「學會面對變異數」都是很重要的一課。

看完書後,我自己會將 “變異數” 的認知,理解為:機率、風險,或是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,都可以統稱為 “變異數” 。

就像鮑伯博士所說的:「我已經訓練自己不要去管短期波動。我對我做的每件事都保持冷靜。生意人最好學會這一課,不要對短期結果反應過度,因為那可能只是變異數的產物而已。」

第二條原則:重視長期觀點,並且承諾投資於長期成果。

作者認為,在心理層面,放長眼光來看待這種接二連三的敗績,和保持適當的資金來源是一樣重要的事。

我覺得這就像是一種心態,像是在股票市場裡,最好是長期投資、不要執著於短期波動的概念,就像做當沖當然有可能賺錢,但是大多數的人做當沖都是賠錢的。

當然這個觀念,我認為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適用,比方原子習慣。只不過習慣好培養,心態難維持就是了,畢竟要維持資金不容易,還要在看不到成效的時候持續投入資金,這確實是一大難題。

就像鮑伯博士在績效不好的時候(5 勝 32 敗),如果我是投資者(或是跟著操作的人),我是否要繼續相信他?

就算在此刻停損,是否就表示我的決定是錯的?

我覺得不見得,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程度不同,只要核心方向不變(眼光放在長期的未來),在短期,因為設的停損點到了就明確執行,我覺得沒有任何不妥,但是不要因為短期的發展,就認為未來也都沒有前景才是重要的心態。

第三條原則:回測與驗證你的策略。

最後,必須對自己的策略有信心,因為信心會擊垮一個人的信念。

作者當時會從金融界離開,也是因為墨西哥的金融危機事件讓他對公司策略的穩定性產生遲疑,在這個世界上,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世界一直在改變,所以遇到改變時,要懂得靈活變通與應用策略,才有贏的可能性。

但是 21 點的遊戲規則從來不會改變,所以算牌策略會一直有效,也讓「統計」成為作者堅定的信仰和無比的信心,統計的獨特性,讓作者對數字的力量有信心,也讓他懂得利用「分析」原則在商業上取得成功。

如果一個策略無效了,就試出另一個策略,不停嘗試,直到找出自己有信心的理念,並且堅持下去。

認清賭徒謬誤的重要性

獨立事件的行為

21 點之所以有『合法贏過賭場』的機會,就是在於 21 點除了規則之外,整體邏輯是有記憶性的:之前打出去的牌,會影響到將來的牌,即「條件機率」(conditional probability)。條件機率簡單來說,就是 A 事件發生的話,影響 B 事件發生的機率。

那麼賭徒謬誤(gambler’s fallacy)是什麼呢?

作者舉了簡單易懂的例子:輪盤與擲骰子。

picture from Freepik

輪盤的玩法是莊家會丟小圓球下去轉動好幾圈,我們可以下注,賭圓球最後會停在紅色或黑色的盤面、雙數或單數,或是停在哪個指定數字上面。然後輪盤上方會有一個記錄板,列出輪盤上20回合記錄。

↑這就是賭徒謬誤。

這也的確是我這種凡人會有的想法沒錯,但事實上,每一次小圓球落盤的機率都是「獨立事件」,第 1 次跟第 2 次的輪盤結果沒有關聯,就算到了第 10 次跟第 11 次也一樣沒有關聯

所以,假設前面 10 次的輪盤結果都是落在紅盤上,也不代表第 11 次的結果是黑盤的機率就會大增,因為自始至終,圓球落在黑盤的結果都是固定的,如果要計算黑盤出現的機率,不用知道任何與前十次轉輪盤相關的事也能計算出黑盤的機率。

擲骰子也是一樣,連續擲個 10 次都是一點的機率,跟下一次擲出六點,是沒有關聯性的。

利用過去預知未來

但是 21 點不一樣,21 點有記憶性(前面說過的條件機率),所以發出去的牌,等於是在告訴我們『還有哪些牌還沒發』,這時候就可以經由計算桌面已經出現過的牌,來預測接下來的牌面組合。

既然已經了解剩下來還沒發的牌有哪些,就可以知道有可能影響的結果是什麼,然後就可以知道,『自己贏的機率有多少』。

建立莊家優勢的第一步

像科學家那樣思考

在很多事件中,我們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想法,這是我們過去的經驗與生活累積而成,但是也很容易造成「確認性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:對事情的見解帶有偏見,比較關注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資料,而忽略和自己觀點衝突的資料。

作者這裡舉了安隆案的時任 CEO,Jeffrey Skilling 當例子

我們一般人落入「確認性偏誤」可能會為生活或工作帶來一些糟糕的後續結果,但是如果是企業落入「確認性偏誤」,那可就是災難了。

另外一種偏誤是「選擇性偏誤」(Selection Bias )。

選擇性偏誤的意思是,把一種小的(或少的)機率產生的事件,拿來作為預測其他事件的機率,這種做法完全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。

作者舉了二次世界大戰裡,美國空軍觀察了在戰鬥中返航的受損飛機,發現這些飛機的某個部位比其他位置受傷都重,所以重點加強了這些部位的裝甲保護。

倖存者偏差

picture from Wikipedia

聽起來滿合理的,但事實上是,那些沒能飛回來的飛機才是更重要的分析樣本才對,就是因為他們受傷更重,所以才飛不回基地。觀察這些「倖存者飛機」不一定是不對的,但要直接說這樣的分析結果就是正確的,也不盡然。

※作者在書中的用詞是「選擇性偏誤」(Selection Bias ),但我自己的生活周遭,好像 倖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比較常聽見。
倖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是數學家 Abraham Wald 在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與提出的理論。

所以作者認為,要贏得莊家優勢,首先要避免陷入「確認性偏誤」+「選擇性偏誤」的境界。

科學家懂得質疑『他們得到的結果』。這種健康的懷疑態度會營造出一種環境,在這種環境中,真正具有預測性質的資料,會勝過所有那些『我們認為的』資料。

整體後記

本書共有 11 個章節,在打這篇心得的時候,我也有猶豫是不是有必要把其他我覺得也有幫助的章節都引用出來,後來只呈現最終現在能看到的樣貌,是因為對我來說,其他章節讓我有共鳴的地方,或多或少也在其他的書籍裡有看到類似觀念。

此外,在許多篇章裡,作者會利用統計學與數學背後的原理,藉由真實案例(加上算式)來說明與分析給我們這些讀者知道,例如很重要的"變異數",其實多想想,就可以知道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」,風險就是在未知的未來,有發展成為損失的機率,做好風險管理,就是做好承擔我們可以承受損失的準備。

所以雖然我有幾個章節看的時候呈現都 ?__? 狀態,但我還是推薦有機會的話,可以完整地看看這本書,因為很多邏輯即便到了現在都依然適用。

留下第一則留言